2020年北京市法治建设年度报告

  • 来源:
  • 发布日期:2021年12月29日
  • 【字体: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考验,北京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发挥法治保障作用,北京市法治建设取得了新发展。

  一、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市工作

  强化政治引领,依法治市有方向。中共北京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推动《关于落实〈中央依法治国办关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的实施方案》4个方面43项举措贯彻落实。研究制定《关于学习宣传贯彻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精神的实施方案》,推动全市各单位、各部门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立足首都功能,法治服务有站位。立法协调小组加强整体谋划推进,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策部署以及市委要求在立法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加强对重要立法事项的研究审议。完善立法工作机制。制定和落实工作制度,健全小组运转工作机制;执法协调小组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执法工作。协调推动重大行政体制改革任务落地。协调推进“疏整促”重点任务实施。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推动京津冀执法协作;司法协调小组建立健全司法协调小组运行机制和工作制度。围绕中心工作,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切实发挥法治服务保障作用。统筹市级政法单位和各区委政法委,建立健全疫情防控法治保障工作机制。研究推进北京市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守法普法协调小组统筹建立普法长效工作机制。压实标准提升普法考核评价效果。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举办“唱响国歌 守护国旗 致敬国徽”主题法治宣传教育活动2300余场。深入开展民法典学习宣传活动。研究制定《北京市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指导标准》《北京市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搭建由8支专业普法宣传服务团、45支市属委办局普法宣传服务队、16支区级普法宣传服务队,共69支(团)队约2.5万人及74+政务新媒体组成的北京普法联盟。评选出10家法治宣传教育示范基地,制作宣传挂图20余万张;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切实提升依法决策水平。持续加强执法协调与监督。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推动政务公开向“标准示范、精准服务”转型。完善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加强类案件的研究分析,规范和统一办案流程和标准,发挥“纠正一案、规范一片”的导向作用。

  二、人大立法和监督

  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召开常委会会议11次、审议议题99项;审议法规和决定草案35件;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22个,开展执法检查5项、专题询问3次、专题调研2项;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347人次。

  依法疫情防控。把疫情防控作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迅速开展相关涉法问题研究,紧急立法作出依法防疫的决定;听取市政府疫情防控工作情况报告;制定实施专项立法修法计划。计划确定的20个项目完成11项。

  立法和监督工作。制定《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修订《北京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一法一条例”开展执法检查;听取审议法院知识产权审判情况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制定《北京市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修改《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推进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制定《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北京市司法鉴定管理条例》,修订《北京市宗教事务条例》。制定《北京市中医药条例》、修订《北京市燃气管理条例》;紧盯学前教育问题,听取审议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情况报告。京津冀三地人大常委会以代表大会立法方式同步通过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共同召开法规实施新闻发布会、联手开展执法检查,成为省级人大协同立法首个实质性成果。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2020年,共收到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55件。实现“一府一委两院”规范性文件报备全纳入。补齐信息化建设短板,备案审查信息平台建立辅助审查系统。

  三、法治政府建设

  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法治保障。第一时间制发涉疫文件;加强公共卫生应急法治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重点立法;及时调整疫情防控执法权,强化涉疫行政执法协调监督。

  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组建重点站区管委会、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联合管委会,推进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完善“两区”建设管理体制;推进综合执法改革,在教育、民族宗教和重点站区推进跨部门综合执法,在住房城乡建设等领域推进部门内综合执法。

  提升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水平。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严格落实合法性审核制度,完成327件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事项、行政规范性文件和相关协议的合法性审查,以及439件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

  持续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14项法规草案,制定4项规章,废止11项规章;对现行有效的208件规章和9698件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全面清理。

  深化行政执法协调指导。完善街乡层面的行政执法协同协作机制,加强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监察机关的跨体系协作;统一规范行政检查单;统筹推进涉疫行政执法工作。

  强化行政权力内外监督。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23项、提请审议法规议案14项、配合开展执法检查5项,向市政协通报有关工作情况4项、专题协商3项、立法协商1项、专题调研和提案办理协商2项、协商恳谈3项;主动接受纪检监察机关监督;认真接受司法监督,将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履行法院生效判决和裁定等情况纳入依法行政考核,全市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1161次;扎实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全年审计领导干部65名。

  四、监察法治建设

  自觉履行全面从严治党监督责任,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形成反腐败工作闭合链条,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2020年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4275件,处分3336人,处置问题线索19463件,谈话函询4619件次。

  坚持抓“关键少数”和管“绝大多数”相统一,对关键岗位人员违纪违法行为持续加大查处力度。优先排查处置反映“一把手”的问题线索。

  以最坚决的态度追逃防逃追赃。坚持“有逃必追、一追到底”,彻底改变“一贪就跑”“一跑就了”的被动局面。2020年共追回外逃人员15人,追回赃款1185万元。

  坚持用政治“体检”引领案件查办方向,有效推动更深层次监督。巩固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整治成果,划定了12个重点领域,配套出台纪检监察机关七项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和市纪委监委相关问题信息归集办法,并结合2019年“接诉即办”诉求工单情况,开展重点监督,加大执纪问责力度。

  五、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

  中共北京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继续全面落实《关于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努力推进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一是,完善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体系。全面落实《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制定出台北京市实施办法。二是,完善机构职能体系。全市基层法院内设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检察机关全市三级院全面完成内设机构改革,公安机关优化机构架构和警力配置。三是,完善权力运行体系。完善法官、检察官惩戒工作机制。四是,完善纠纷化解体系。加强诉源治理工作,积极对接“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五是,完善管理服务体系。法院全面落实“一次性告知”制度。检察机关深化检务公开改革。公安机关创新打造首都公安特色的“放管服”改革品牌。六是,完善队伍建设管理体系。法检系统建立健全员额管理、退出工作机制。公安机关全面推进分类管理制度改革。七是,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建设跨部门大数据办案平台,实现全市公检法司办案系统协同。八是,完善法治保障体系。市委政法委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组织市政法单位积极服务保障国庆70周年、“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等重点工作,健全完善法治保障措施。

  (一)审判工作及改革

  全市法院新收案件839175件,审结836514件。

  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司法保障。依法从严从快审结抗拒疫情防控、暴力伤医等刑事案件90件。依法妥善处理因疫情产生的民商事纠纷1623件。建设“北京云法庭”,全年线上开庭35.9万次。

  坚决维护首都安全稳定。依法严厉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犯罪和杀人、抢劫等严重暴力犯罪,依法严惩非法集资等犯罪,全年审结刑事案件18703件。依法严惩侵害未成年人犯罪。

  积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审结知识产权案件68327件。通过新类型案件的审理,为新技术新业态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深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机制创新,北京互联网法院打造了世界领先的互联网诉讼平台。

  努力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依法妥善化解涉“疏整促”等中心工作的矛盾纠纷,审结相关案件1115件。依法服务保障规划和自然资源领域专项治理、违建别墅清理整治,就1318起纠纷一案一评估。监督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审结行政案件19520件。

  切实加强民生司法保障。落实“六稳”“六保”要求,对疫情中因生产经营困难引发的纠纷,设置立案、调解、审理、执行绿色通道,服务保障中小微企业恢复经营、持续发展。依法审理婚姻家庭纠纷等案件。加强涉军案件审判工作。认真做好国家赔偿和司法救助工作,办结此类案件1674件。

  推动切实解决执行难。完善执行联动机制,推进查、控、扣一体化建设,新建不动产、京牌车辆线上查封系统。落实执行案件办理、执行违规问题“一案双查”机制。全年执结案件267846件,执行到位金额1083.2亿元。

  改革工作。加强审判监督。严格落实院庭长监督管理、院庭长办案、法官会议、审判委员会等制度,院庭长审理案件277968件。依法接受检察监督,审结检察机关抗诉案件165件;加强审判管理,市高级法院评查案件6419件。建立市场主体送达地址确认制度。推行民事诉讼繁简分流改革试点。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通过“多元调解+速裁”机制结案324395件。建设全市法院诉源治理统一平台。市高级法院建立电子卷宗生成中心。

  (二)检察工作及改革

  2020年,全市检察机关共受理各类案件62995件,办结61724件。

  检察业务工作。建立疫情防控“1+N”制度体系,审查起诉涉疫犯罪202件244人。开展医疗废物处置、监管场所防疫专项检察。参与反渗透反间谍反分裂反恐怖反邪教斗争,办理一批重大案件。起诉涉枪涉爆、安全生产等犯罪566件626人。办理危害国防利益犯罪案件16件18人;起诉杀人、伤害、绑架、盗抢骗等犯罪6305件7942人,性侵、家暴等犯罪643件674人。加强对失足未成年人的教育感化挽救,附条件不起诉60人,跟踪帮教45人;发挥检察机关在反腐败工作大局中的作用,办理上级交办、同级监委移送、改变管辖案件282件304人,起诉215人。依法行使对司法工作人员相关职务犯罪侦查权,立案4件4人;起诉非法集资、洗钱等犯罪1037件2348人。起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67件366人。强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起诉136件229人;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检察公益诉讼工作的意见》和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依法立案313件。

  法律监督工作。监督立案372件、撤案569件。针对侦查活动不严格不规范问题制发纠正违法通知书111份。提出抗诉111件、提出纠正违法136件。完善对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法律监督的规定,办结相关案件693件。加强民事诉讼监督,受理2392件,办结2413件,提出抗诉64件;针对民事审判和执行活动违法情形提出检察建议91件。加强行政诉讼监督,受理1151件,办结1123件。

  改革工作。基本完成检察“六个体系”建设,落实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改革和建设要求。扎实推进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严格落实检察官任职回避制度。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19973人。

  (三)公安工作及改革

  维护首都安全工作。完善防疫安保一体化新机制,实现警卫任务“零差错、零疏漏”;积极构建分级分类疫情防控工作体系。对网络违法犯罪开展生态化打击。

  打击犯罪工作。强力推进“智慧禁毒”平台建设;严厉打击经济犯罪;依托两级反诈平台,对灰黑产业实施全链条集中打击,为群众止损超57亿元。

  社会治安防控工作。集中攻坚整治治安乱象;持续深化区域警务合作、京津冀小区域警务协作;先后组织开展“铁拳3号”等专项行动,创新出台“加强刀具管控二十条措施”;组织4103名“穿警服的副书记”携手“西城大妈”等群防群治力量共同守护平安。

  服务民生工作。高质量服务保障“疏整促”等专项行动、环球影城等重大项目;依法严厉打击涉环境、食品等领域违法犯罪;推出北京交警“随手拍”;深入落实“吹哨报到”“接诉即办”要求,12345派单响应率持续保持100%。

  改革工作。加强法律政策研究和执法实务调研,积极推动地方公安立法调研,出台一系列法律适用意见、操作指引;持续深化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工作机制,开创中心防疫新模式,在全国率先推行“律师远程会见全覆盖”,打通就医和核酸检验“绿色通道”;持续深化受案立案改革,狠抓市局、分局、所队三级案管机制运行;完善涉案财物跨部门管理机制;实现刑事案件跨部门全流程网上流转;制定全局规范执法实战大练兵“三年行动计划”。

  (四)司法行政工作及改革

  全面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全市建成1个市级平台、16个区级平台和331个街乡平台,实现市、区、街乡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全覆盖;实现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实体、网络平台“三台融合”。

  律师管理工作。建立并不断深化党委党建联盟。拓宽年度检查考核“快速通道”,减免律师个人会员2020年度部分会费,减免会费总额近1500万元。推出网上直播培训平台——京律学苑。启动“律师法治工作北京队”。572名优秀律师加入北京市涉外律师人才队伍,入库北京律师已达742人。2020年,北京市执业律师37351人,律所2887家。全市律师行业累计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8000余万元。

  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工作。2020年北京考区客观题和主观题考试报名人数共计66988人,受理审核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成绩合格人员申请材料8474人,发放法律职业资格证书8445份。

  监狱工作。在全国监狱系统率先启动监所疫情防控一级应急响应机制,实现监所“零疫情”、民警职工和罪犯戒毒人员“零感染”。强化监所内部管理,监所持续安全稳定。探索疫情特殊时期罪犯教育改造方式,举办“新生大讲堂”69期、监所“政治夜讲堂”3000余期、班组微课堂50000余期,强化罪犯课堂化教育。对罪犯开展民法典宣讲教育,共开展普法咨询1563次、专题宣讲1532次,视频授课542次687课时,对800余名罪犯提供法律援助57次。

  戒毒工作。深化统一戒毒模式,持续推动戒毒场所分期分区戒治功能区和五大专业中心建设。创新运动康复训练方式,创编“太极健肺养心功法”“久坐放松操”,组织戒毒人员开展八段锦、太极拳等康体训练,缓解戒毒人员焦虑情绪。在戒毒人员中重点推进正念防复发、经史合参等项目技术的学习与训练,累计开展各类团体训练活动400余次。面向社会开展禁毒戒毒宣传教育活动,开展线上宣传教育12次受众12000余人,利用线上媒介开展实时在线交流200余条。

  改革工作。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深化减证便民服务。创新社会治理,深化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智慧监狱智慧戒毒建设,系统梳理信息化软硬件建设成果,对指挥调度等10余项重要执法工作进行流程标准重塑。深入推进律师调解试点工作。

  六、法治社会建设

  (一)法治宣传

  中共北京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办公室与市委政法委联合印发进一步加强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依法防控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方案,强化疫情防控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报送周报60期、旬报36期、月报12期、工作简报8期、工作专报7期。

  市司法局开展民法典学习宣传和“4·15”、“12·4”等系列专项普法活动,累计受众超1000万人次;制发第三批普法责任制清单;对586个市级民主法治建设示范村进行复核评估。强化对基层司法所工作指导;编辑印发基层法制业务制度文件汇编,对各区司法局和司法所600余人进行培训。

  市律师协会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累计发布疫情防控类推文300余篇,总阅读量达70余万次。联合主流媒体推出的以北京律师发挥职能作用服务疫情防控等为主要内容的新闻报道300余篇。

  (二)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

  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全市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调解纠纷19.35万件,调解成功16.14万件;办理行政调解案件82.58万件,调解成功32.32万件。

  商事争议仲裁。北京仲裁委员会/北京国际仲裁中心2020年共受理案件5617件,案涉标的总额为940.06亿元。结案5274件,结案标的额725.96亿元。仲裁结案类型包括:裁决3188件,调解821件,撤案1265件。受理国际商事仲裁案件215件,受案标的总额为132.74亿元。受理以外文作为程序语言的案件5件。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受理法律援助案件2.88万件,完成司法鉴定业务8.01万件,受理仲裁案件5617件,办理公证事项76.28万件。

  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全市各级行政复议机关共收到行政复议申请11311件,其中受理9503件,审结8330件;市政府共收到行政复议申请1882件,其中受理781件,审结672件。以本市各级行政机关为被告的一审行政诉讼案件7352件,审结6112件。

  (三)法治国企建设

  推动完善国资监管体制。以管资本为主推进监管职能转变。做好转职能方案落实情况中期报告,配合市委改革办对市国资委《职能转变方案》的进展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专项督查;组织召开北京市国有资产基础管理联席会议2次。

  推进企业法治建设工作。牵头起草《关于进一步加强市管企业法务和内控工作,提高重大风险防控能力的若干意见》(京国资党发〔2020〕2号)。开展2019年度市管企业法治建设考核评价工作。强化案件管理,制定并印发2019年市管企业法律纠纷案件情况通报白皮书。协调督办企业重大案件。进一步完善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以京企云帆法务平台为载体营造法治文化氛围,先后举办8期京企云帆法治讲堂。

  (四)民营企业营商法治环境

  全市法院积极优化营商法治环境。落实《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深入企业、行业协会征求意见建议107次,就完善网上立案、延期开庭等出台32项改革举措。上线全国首家金融案件多元解纷一体化平台,实现区块链存证、诉前调解、司法确认全流程网上办理。健全府院联动机制,协同市政府相关部门出台25项制度,解决破产费用等难题。

  全市检察院积极优化营商法治环境。实施京检“十条意见”助力“六稳”“六保”,各区检察院与属地工商联建立服务民营企业便捷通道,让法律元素成为民营企业发展要素。开展涉非公经济案件专项立案监督,监督立(撤)案29件;坚持少捕慎押慎诉,对122名涉案企业负责人员依法不捕不诉、建议适用缓刑;通过羁押必要性审查,变更强制措施或释放24人。

  全市公安系统积极优化营商法治环境。主动回应利企便民期待需要。推动建立移民管理“部市合作”机制。开展窗口服务专项检查,纵深推进“网上公安局”建设,创新推出电子居住证、交管业务网上自助办理等42项便民利企举措。

  全市司法行政机关积极优化营商法治环境。推动出台《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推动召开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法治保障联席会第一次会议,形成重要成果,为提升首都营商环境法治化水平注入强大制度动能。

  七、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

  (一)法学教育

  高等法学教育机构与专业。2020年,北京地区高校开设的法学类专业包括法学和知识产权2个专业。41所高校开设法学专业,4所高校开设知识产权专业。

  法治宣传教育。坚持宪法教育核心,组织88万余名大中小学生参与全国第五届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完成全系统“七五”普法总结自查。圆满完成教育系统法治微视频500余部作品征集报送,市教委获优秀组织单位荣誉称号。深化推进教检合作。重视和加强教师法治教育能力建设,完成300余名教师培训。开发试用“依法治教”手机学法小程序,提供网上法律学习服务,累计学习近39万人次。下发做好疫情防控期间法治工作通知,编写的疫情防控普法专报被司法部官网刊发。

  (二)法学研究

  2020年,北京市法学会推进课题管理改革,修订《北京市法学会市级法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开展第三方评估。加大立法咨询论证力度。委托53个研究会开展学术研讨活动项目,指导研究会组织活动180多场次。始终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疫情发生后,及时就机关、区法学会、所属研究会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出了明确的工作任务、防控责任和具体要求。向中国法学会报送三期疫情防控专报。在《首都法学动态》开辟防控疫情专刊,提出建议百余条。动员各研究会助力疫情防控,39个研究会提出了140余条建议。发挥《法学杂志》学术引领作用。《法学杂志》已进入全部四个法学核心期刊目录。全年出刊12期,刊发文章161篇。

Copyright 版权所有:北京市法学会 主办单位:北京市法学会
备案号:京ICP备180594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0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