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学研究 > 研讨活动

2015·学术前沿论坛——法学专场
法治发展论坛综述

  • 来源:北京市法学会研究部
  • 发布日期:2016年01月08日
  • 【字体:

朱力宇教授主持

冯玉军教授点评

冯玉军教授点评

    2015年12月26日上午,由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北京市法学会承办、北京市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协办的2015·学术前沿论坛——法学专场:法治发展论坛,在湖北大厦举办。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北京市法学会等有关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学者60余人出席论坛,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术活动部石正义同志到会指导。论坛分开幕式、专题发言、自由讨论、论坛评议和会议总结阶段,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蒋立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朱力宇、中央财政大学教授刘双舟分别主持。
    7位专家学者分别围绕相关论题做专题发言。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张恒山首先以《依法治国中的文化建设问题》为题发言。他从中国的传统农耕社会、计划经济时期以及学界理论的影响等角度,阐发中国依法治国中的文化障碍。其中,他对长期以来的权力本位为代表的理论提出质疑,主张人们在强调权力的同时,更要注重自己应承担的相应的义务。对此,他提出“鸟笼理论”:鸟儿不仅有鸟笼内的空间自由,同时,还要受到笼子的约束。昌平区崔村镇纪委书记吴锋博士以《农村基层法制建设》为题发言。他从农村基层法制的亲身感受和实际考察出发,列举了过红绿灯和控烟的例子,认为人们不是没有法律意识,而是逃避法律的意识过多;同时,他提出,农村社会关系主要是情感纽带维系的,影响农村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违法成本比较低。首都经贸大学教授李晓安在《北京市应对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的制度体系建设》为题的发言中,通过历史回顾、现状分析、体系建设与未来展望等方面,提出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理,必须遵循合法、有序、高效、人情化的原则,具体问题的处理必须依法依规,将应急处理向常态管理转变、实行危险源治理,将特大密集型城市管理向精细化城市管理转变,并与公共安全治理相结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申诉审查厅助理审判员胡昌明博士以《法官问卷审查分析》为题,通过对2660名法官的问卷调查发现,目前法官职业满意度普遍不高。研究表明,法官工作满意度低可归咎于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审判风险大等工作环境因素,工资报酬低、晋职晋级慢等工作回报因素以及法官家庭负担重、期望高等个人特征因素。为此,他提出,应当制定着力改善法官工作环境、提高法官工作回报的具体措施,改变法院内外部的权力运作逻辑和生态环境,让法院不受制于其他机关,独立于其他政府部门进行审判。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袁钢以《律师职业的公共性》为题发言,他从律师履行社会责任的含义,律师履行社会责任基本情况,律师履行社会责任的认知、形式、导向和制度体系等方面,阐发律师职业的公共性,对于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居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等方面的重要性。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讲师化国宇在《国家人权事业中的中国》的发言中,讲述了《国际人权宣言》起草委员会成员国的中国代表张彭春在宣言制定中所发挥的作用。他从坚持《世界人权宣言》的普遍性质,明确《世界人权宣言》法律性质及国际人权法案基本结构,基于对国际形势的准确判断提出可行的起草方案,运用具有中国智慧的外交策略推动起草进程,提交中国版的宣言草案并承担宣言最初中文版的翻译工作等方面,论述了张彭春对《国际人权宣言》整个起草的卓著贡献。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派驻市第一看守所检察室主任杨干以《法治语境下的司法监督与权力制约》为题发言,他从依法治国的法治监督体系、司法监督对制约权力应有的具体步骤,阐发制约权力滥施对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的重要性,并结合司法体制改革的现实,提出司法体制改革就是要落实宪法对司法机关要求的“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徐爱国、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冯玉军对发言进行评议。
   北京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杜石平出席论坛并讲话。他表示,本届论坛紧密结合当前国家和北京法治建设形势,研讨既具有学术上的前瞻性又具有现实指导的针对性,与会的专家学者紧紧围绕主题,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深入交流,形成了建设性的对策建议,对于繁荣首都法学研究和推进北京市法治建设将发挥积极作用。
    论坛提交了《2015·法治发展论坛会议论文集》。
    本次论坛为“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重点学术活动资助项目”。
Copyright 版权所有:北京市法学会 主办单位:北京市法学会
备案号:京ICP备180594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0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