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家,多识字,等我回来” ——持守是我最深刻的井冈山记忆

  • 来源:
  • 发布日期:2018年07月03日
  • 【字体:

  从小耳濡目染“井冈山”三个字,印象中是神圣的、红色的、艰苦卓绝的,燎原的“星星之火”中最初那几颗。2018年6月初,承蒙北京市法学会组织,我有幸和二十余位同侪共赴这个革命圣地,共度了几天紧张、感慨、受教的愉快时光。

  6月初的井冈山,烟雨蒙蒙。这样的空气中学习井冈山精神、参观领袖故居、拜谒革命烈士墓地,似乎凭添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

  组织者有心,在井冈山上的每一个学习环节都经过缜密设计。我猜我的战友同学们会对东山墓地、毛主席故居、革命博物馆,甚至大家一起动手、互帮互助的自制晚餐印象深刻,我当然也不例外;但还是想说,深深打动我的,反倒是“开班”第一天晚上,教员在集体学习中播放的一段录像,故事的主人公叫做池煜华。

  池煜华生于1910年,享年95岁,是江西兴国茶园乡教富村的一位普通老妇人。她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情:等待。24岁那年,她的丈夫李才莲,中共中央苏区分局党委委员,去兴国老家组织少先队工作,此去经年,竟是永别。

  池煜华出身穷苦,9岁时就被父母卖给另一个贫苦农家当童养媳,丈夫就是李才莲。刚满18岁的时候,池煜华就和比自己小三岁的丈夫正式完婚。婚后第三天,李才莲辞别父母参加著名的“兴国暴动”;临别时,对池煜华说的话就是:“我离开后,你要守好家,多识字,等我回来。”从此,夫妻聚少离多,直至李才莲牺牲。两人最后一次相见的机会是李才莲路过老家县城时来不及回家,写了封信叫池煜华去县城相会。可池煜华收到信时已经错过了信上写明的见面时间,这就成了不是诀别的诀别。

  此后再无丈夫消息,池煜华拒绝了很多改嫁说合,坚持等待,直到解放,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83年,苦等72年的池煜华等来了丈夫的消息——一纸烈士证明书。原来早在1935年5月,李才莲就在战斗中被他的叛徒警卫从背后开枪击中,英勇牺牲,年仅22岁。

  纪录片中的池煜华老人,驼背、枯瘦、满脸皱纹堆砌,拄着拐杖安静的坐在自家门口,眼望门前石子铺成的羊肠小路。说实话,以今人眼光视之,可能无法理解老人的选择,这种持守一生的选择。可我觉得,正是彼时那一代人这种在今人看来无法理解的持守精神,很大程度上造就了新中国。

  有些事情注定是不问不问代价,不问去处,不问得失,坚持自己是对的,是脱离低级趣味为国为民的,就坚持去做。井冈山时期,中国大环境中是革命最低潮的时期之一,如果每个人都机巧地问一问值不值得,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那么革命的成功就是天方夜谭了。井冈山上两万多名牺牲的无名烈士一定都不是追问值不值得的人。

  2005年,池煜华老人95岁,去世了。她的故事被拍成了一部叫做《兴国往事》的电影,还会继续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老人仁者寿,我猜她一定在另一个世界和李才莲烈士相会了,可能会说一句“等你好久”。

  时代变幻,斯人已逝。我们在今天需要铭记的不是一个人等了相爱的人72年的故事,而是于公于私,坚定持守、不轻言放弃,这种令人感佩的人格精神。

  北京交通大学 郭烁

分享到: